
關於
醬油西餐,用中餐的原材料和烹飪手法來料理西餐,被人戲稱「醬油西餐」,是有廣州特色的西餐。——百度百科

幾十年前的Fusion菜,並沒有像今天這個時代那般備受吹捧。一種被調侃的替代品、四不像的西餐。漸漸被城市的節奏所遺忘。即使一座城市當中仍然有一兩家僅存的懷舊西餐館。也只是作為一個歷史的印記被留下來。
「用鐵板上升的一團水蒸氣換取孩子笑容的時代,終究一去不復返。」
但除了台灣。
1
阿程是我在台灣的同事,他熱愛夜市牛排的程度遠遠超過於我的想象。
台灣夜市牛排的客群大部分是大群大群結伴而行的高中生和大學生。他們有的是可以消耗的青春,以及對於高膽固醇的無所畏懼。女生吃4oz的特價沙朗,男生可以選擇巨無霸牛排甚至雙拼餐。無限取用的奶油濃湯和檸檬紅茶著著實實的滿足了一群發育中的青春肉體。

但當然這些青春的肉體逐漸長大,他們就開始到更安靜的地方,吃更貴但更小塊,產地資訊一長串的認證牛排。偶爾再到一次夜市牛排店,卻再也不能明白自己當年津津有味的樣子。
阿程不一樣,他今年26歲了,早該晉級到吃熟成牛排的年紀。卻仍然鐘情於夜市裡的組合肉排。他吃起牛排來也很有架勢,一上桌就以光速鏟起太陽蛋翻面。
「最近禽流感,蛋還是吃全熟的好。」他如是說。
然後把牛排在鐵板上壓幾下,再翻面重復以下動作。聽著肉排在鐵板上滋滋作響,從水蒸氣上升的速率,阿程就能判斷肉排是否已經到達他理想的熟度。一口接一口毫不含糊地把肉排切塊放進嘴裡,吃完之後把鐵板面和黑椒醬捲起來一拌、一拉,風捲殘雲地解決最後的荷包蛋。再轉身到自助台盛一碗玉米濃湯、一杯紅茶。這頓就是這麼解決了。
台灣夜市牛排供客人自助取用的各種醬料。
阿程說,他不是不知道現在他的同齡人都吃prime等級牛小排,在大白瓷盤中央堆放著小而厚的五分熟肉排,佐以蘆筍和烤蔬菜。但他對於夜市牛排的執著,早就超越乾式熟成所帶來的滋味了。
他小時候的夜市牛排,和現在適合大學生去的,還是不一樣的。

flickr/Lily Chen
他小時候去的夜市牛排,不像現在有獨立的店面,而是跟其他攤位一樣,有個不鏽鋼攤子,露天的桌椅排著。所以不看食物本身和菜單上的文字的話,牛排攤和鹽酥雞攤子其實長得差不多。
這和香港的醬油西餐不一樣,醬油西餐再怎麼樣還是會煞有介事地弄點西方情調,比如系在脖子前的餐巾,比如淋醬的那個長得很像阿拉丁神燈的器皿。但台灣夜市牛排除了那塊鐵板以外,來自夜市的本土風味還是要濃厚一些,我想,這也是特色吧。
阿程媽媽不愛吃牛排攤,總覺得油膩、黏糊糊一大團,一樣的錢,她寧願乾乾淨淨吃碗藥膳排骨。於是阿程的童年,自然而然的伴隨著一股似有若無的中藥味道。現在看來,藥膳排骨的性價比或許真的比較高。但小時候的阿程哪懂這些。
他只知道他的同學,那個常吃鐵板牛排的小胖子,常常可以獨享一塊比他臉大的牛排,阿程形容他對那個小胖子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在騰騰上升的水蒸氣中若隱若現那張快樂而圓潤的臉。

小朋友不知道攀比,也不知道其實鐵板牛排不比藥膳排骨貴多少。但無疑阿程心中是羨慕小胖子的,羨慕他可以大口吃肉,羨慕他可以用鐵板決定肉排的熟度,羨慕他使用刀叉,即使他笨拙得吃一頓排能被鐵板燙四五次。
夜市牛排攤仍然保留阿程小時候樣子的不多,畢竟這麼擠迫的環境上鐵板其實還是有一定危險性,所以大多都租下寬敞的店面,就是現在適合大學生們結伴去吃的那種形態。
現在擁有大店面的夜市牛排店。
我在想,阿程現在吃鐵板牛排的那個純熟的模樣,大概和他小時候羨慕的小胖子一模一樣吧。所幸夜市牛排轉型之後被保留下來了,童年珍貴的回憶,能輕易地時刻重現,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很有大哥feel的牛排店,之所以推薦是160台幣(最便宜)的牛排是組合肉,而200台幣(40rmb)就是原塊牛排惹!撒花!
而且醬料選擇很多,蘑菇、黑胡椒、大蒜、燒烤,
以及!!!起司醬!!!和嫩嫩的牛排意外地搭!


pano会社|“有趣的靈魂”培養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